“
后街村-祝昌村-
挡港桥村-兆桥村
组成“书香流芳文化洪家”
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线
四村历史悠久
文化底蕴深厚
”
后街村
祀贤书院
旧址在椒江区洪家街道洪家文昌阁,原为皇瑯庙。文昌阁祀颜渊、子路二贤。
清同治七年()太学生潘桂祥、亚魁王朝栋等捐资,将洪家场文昌阁改建为祀贤书院,置学田14亩,祀“二贤”如故。光绪三十一年()改办为崇新高等小学堂。
“孠(嗣)贤书院惜字会碑”
现保留在后街村泗洲堂,始建于清乾隆年间(-)年。此碑是木碑,高厘米,宽88厘米,厚约6厘米。碑额篆书,正文楷书行文。正文从右至左计8列,每列35字,最后一列14字,总计字。“惜字会”是民间自愿结合、倡导尊孔尚儒、爱惜字纸的会社组织。中国古代的读书人,对中华文字非常崇尚,意在教人崇拜、珍惜文字。
祝昌村
龙潭岙
龙潭岙位于虎头山下的祝昌村,离市区十多公里,此岙因龙而得名。据椒江区地名志记载,是因为传说中水潭里有龙在,所以叫龙潭岙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:古时这里叫“清溪”,全村上下的人都到这里取水洗衣服。村里有位姑娘,名叫四娘,她在清溪边洗衣服时,发现溪上漂着两颗闪闪发亮的珠子,就把珠子捞起来,不小心脚一滑把珠子吞了下去,没多久她就产下两条巨龙。后来,人们改清溪为“龙诞”,改此处地名为“龙诞岙”。因“龙诞”与“龙潭”在椒江方言里为同一读音,后被误写成“龙潭岙”。岙口有晚清南社诗人王葆桢所题“龙泓擢秀”四个大字。
古涵洞
宋代拱券式石砌涵洞,是台州最早的水利建筑遗存之一。古洞自西向东在寺院地下通过,共分三个洞口,上游两个,下游一个。其上游洞口承上流两山谷流水,注入溪河,下游洞口主要起排水作用,洞底用鹅卵石铺就,石间流水淙淙,这样精工巧铸的利水工程足见古人的智慧非同一般。
挡港桥村
省文化示范村
挡港桥村被誉为蔑竹之乡,在清朝时便已在临*太三县闻名遐迩。自古以来“重教敬学”风尚盛行,形成了独特的“耕读传家”传统。建有文化礼堂,占地平方米,内有洪家街道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、弘扬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王维纪念馆、王维诗画长廊、篾竹特色展区、文化公园、云林无极健身中心等。
王维纪念馆
王维唐宪宗年间,诗人王维官至右丞相,有一门生名陈英夫,中进士后官放江西婺源县令。一年夏天,浙江雁荡山新建佛教道场,陈英夫奉旨代皇前往烧香礼佛。路遇不测,为王氏兄弟所救。感慨人生无常,决心修行以度余生。又为纪念救命恩人,转往永宁河附近修行。后于庙内修建先师王维坐像,以此感念师恩。后人念其至诚之心,将他葬于庙墙内,并与王维一同塑像,尊为庙主。
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:挡港桥《拜堂赞》;
椒江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:《挖花曲》、蔑竹工艺、狮子锣鼓队;
椒江区文物保护点:清代的古宅第民居、永安桥、将*殿、陈英夫墓碑。
兆桥村
清代进士——王詠霓
王詠霓原名王仙骥,又名蜺,字子裳,号六潭、旌夫、桂圃、鹤叟等,学者称六潭先生。为清同治、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之门人,晚清*要、中国第一代外交官,近代著名教育家、文史学家、诗人、书法家。王詠霓自幼聪慧不凡,4岁启蒙,6岁学诗,稍长便在父亲王会畴的训导下精习经史。光绪二十二年()署任安徽凤阳知府,三守凤阳。后出使安南(越南)大臣。宣统二年()补授太平府知府。辛亥革命后,引疾归里,民国5年()卒,终年77岁,葬于路桥桐屿埠头堂高峰村。
生平著有《函雅堂集》四十卷、《函雅堂续集》十卷,《道西斋日记》二卷,《书序考异》一卷、《易说》二卷等。
王詠霓故居位于兆桥村上新屋,座北朝南,占地面积约平方米,古宅由大台门、中台门、正厅,后花园四个区域组成,是一座充满清代士大夫气息的四合院式宅园。
洪家街道
通过此示范线
传承优秀传统文化
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
让更多人感受洪家乡土文化
-END-下方查看历史文章我们叫志愿者
台州市春雨公益协会干货满满
椒江区首届志愿大赛培训会开始啦!新时代文明实践
海门“连心桥”,文明进行时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